发刊说明 – 王友琴 (2022年1月20日)

我在2000年做了“文革受难者纪念园”网页。我的电脑技能只限于1997年和2000年参加的两个短期暑期项目所学。此后网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,我却只会按照最初学会的做下去。二十年来我在大学有全职教职,自己曾经觉得可以实行“三个八小时生活法”,即八小时用于教书,八小时用于睡觉,还有八小时可以写文革历史。但是实际上不能做到。我寻访调查受难者的名字和受难经过,做好详细记录,再一一写成文章,我学习了做网页把文章放上网给人们看,在香港出版了五十二万字的《文革受难者》书。我尽了力,但是有很多方面没有能做好。因此当几位没有见过面的年轻朋友提出帮我改进网页的时候,我高兴而感激。但是我的网页做在我任教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储存器上,我不能给他们进入我的网页的密码。我们需要另找空间。我上网注册域名的时候遇到周折,一位住在远方的网友不但帮我注了册,而且付了注册费。深深感谢我的电脑空间友人,他们一下子拓宽了我的天空和大地。我相信新网页会越做越好。我们记载真实的历史,也在这个过程中,增进思想和道德。

制作者的话 (2022年1月21日)

我们是个很小的群体,多年来读了王友琴大姐为还原文革历史所撰写的大量文字,成为她的”粉丝“。她一个人调查,写作,做网页,出书籍,负担太重了。我们决定帮助她。因为“网上文革受难者纪念园“和她工作的大学内部网络相连,我们必须另辟疆土。在这里,我们复制了原网页上纪念园的内容,并且准备帮助她继续扩充资料,为保存和还原文革历史这一初衷贡献绵薄之力。这样,即便做不成文革博物馆的实体, 还能在网上重现文革历史。孔子和司马迁在竹简上写了《春秋》和《史记》,俄国人把祭文放在玻璃瓶里,投在牺牲了几十万受政治迫害的人修建的运河水里。我们是幸运的,我们有电脑网络。我们相信这项资料收集工作能持久进行,网页能长久保留,并为关注这个题目的有心人们提供参与的机会。我们的网页设有新专栏,今后还可以增加新的。感谢读者光临并请批评和提出建议,我们一起扩充文革受难者纪念园,并建设起一个网上文革博物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