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刊說明 – 王友琴 (2022年1月20日)

我在2000年做了“文革受難者紀念園”網頁。我的電腦技能只限於1997年和2000年參加的兩個短期暑期項目所學。此後網絡技術有了長足進步,我卻只會按照最初學會的做下去。二十年來我在大學有全職教職,自己曾經覺得可以實行“三個八小時生活法”,即八小時用於教書,八小時用於睡覺,還有八小時可以寫文革歷史。但是實際上不能做到。我尋訪調查受難者的名字和受難經過,做好詳細記錄,再一一寫成文章,我學習了做網頁把文章放上網給人們看,在香港出版了五十二萬字的《文革受難者》書。我盡了力,但是有很多方面沒有能做好。因此當幾位沒有見過面的年輕朋友提出幫我改進網頁的時候,我高興而感激。但是我的網頁做在我任教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儲存器上,我不能給他們進入我的網頁的密碼。我們需要另找空間。我上網註冊域名的時候遇到周折,一位住在遠方的網友不但幫我注了冊,而且付了註冊費。深深感謝我的電腦空間友人,他們一下子拓寬了我的天空和大地。我相信新網頁會越做越好。我們記載真實的歷史,也在這個過程中,增進思想和道德。

製作者的話 (2022年1月21日)

我們是個很小的群體,多年來讀了王友琴大姐為還原文革歷史所撰寫的大量文字,成為她的”粉絲“。她一個人調查,寫作,做網頁,出書籍,負擔太重了。我們決定幫助她。因為“網上文革受難者紀念園“和她工作的大學內部網絡相連,我們必須另辟疆圖。在這裡,我們複製了原網頁上紀念園的內容,並且準備幫助她繼續擴充資料,為保存和還原文革歷史這一初衷貢獻綿薄之力。這樣,即便做不成文革博物館的實體, 還能在網上重現文革歷史。孔子和司馬遷在竹簡上寫了《春秋》和《史記》,俄國人把祭文放在玻璃瓶裡,投在犧牲了幾十萬受政治迫害的人修建的運河水里。我們是幸運的,我們有電腦網絡。我們相信這項資料收集工作能持久進行,網頁能長久保留,並為關注這個題目的有心人們提供參與的機會。我們的網頁設有新專欄,今後還可以增加新的。感謝讀者光臨並請批評和提出建議,我們一起擴充文革受難者紀念園,並建設起一個網上文革博物館。